《大英博物馆亚述王、中国影灯&上海自然博物馆》

Wayang为影子灵魂kulit的意思是皮,大英博物馆解释词为在布幕上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蜡烛等光源照射,以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边操纵戏曲人物,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汉书》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

史书记载皮影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十三世纪元代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皮影的制作程序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创意汲取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过程为: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

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

在看上博展览艺术与帝国亚述珍品展不过瘾的话,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亚述是它们镇馆之宝。亚述神庙雕塑馆入口有两座高浮雕守护神,兽身左边是牛右边是狮,背上都长着巨大的鹰翼。正面看有并排直立不动的两条腿,侧面看它们的腿却有前有后似在走动仔细看才发现它们有五条腿,兽人面兽身石像Lamassu象征王权威严神圣。

十九世纪英国人亨瑞·雷雅德发掘了亚述几个城池的遗址,青铜器陶器、象牙石刻印章,大量泥板石板上的楔形文字被陆续译解。Cuneiform script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建于六千年前,使用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压印,笔画大都具三角形线条。字形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

西方史学家总结说:在人类历史上,亚述人的最大贡献就是战争的艺术,同过去两河流域诞生的《汉谟拉比法典》相比,亚述法律充满了肉刑,公然鼓励将俘虏折磨至死,不服从的奴隶或坑杀或剥皮。亚述鼓励生育,如果女人故意小产还将被处以炮烙之刑。亚述贵族、平民的孩子,都要从小观看血腥的屠戮场面,增加他们内心的战斗性。

这个古国留下的浮雕作品几乎全与军事有关。

亚述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军事帝国,在世界军事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骑兵。帝国军队兵士身穿铠甲盾牌和头盔防护,以弓箭、短剑和长枪为武器。多个兵种构成的贵族战车兵、骑兵、重装和轻装步兵、攻城部队还配备了专门攻城用的撞城槌。犹太人建立的北以色列国在公元前705年被亚述攻破,2.7万人当了俘虏被发配为奴,从此消失,这成为以色列后来讲述历史时刻骨铭心的一页痛史。

《圣经·以赛亚书》中就描绘亚述人说:他们的箭快且利,弓也上了弦,马蹄硬如坚石,车轮好像旋风。

公元前950年左右,骑兵使人类古代战争又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提格拉·帕拉萨三世除了加强原有的重装和轻装步兵、骑兵以及战车兵。史学家推断,亚述的骑兵技术通过中亚传到欧洲和东亚,匈奴等游牧民族也是从那里学到骑术。除了兵车编制外还建立工兵和辎重兵,亚述工兵的职能是在山中开路,修筑简便的桥和浮桥以及军营,这使军队在开路、搭桥、筑垒和建城、修造攻坚器械方面的专业技术得到较大提高。在古代历史上,亚述第一次把工兵组建成一个独立的兵种,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亚述在靠武力走向扩张的鼎盛期时,种下了衰败的种子。同众多的被征服地区的人口相比,亚述人只居于少数。军事力量分散在征服埃及和巴比伦发生了一系列相互残杀的流血内讧。

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被新巴比伦的军队攻陷,亚述最后一个君主萨丹纳帕路斯,让卫队杀了心爱的马匹、姬妾以及仆人后,接着自杀而亡,这个以武力称雄的帝国就此灭亡。

大英博物馆的乔治·史密斯从亚述巴尼拔大图书馆中发掘出,用阿卡德语写着《吉尔伽美什史诗》的12块不完整的泥版。亚述巴尼拔残忍的同时还是亚述巴尼拔大图书馆的创办者,尽管在创办时有揽尽天下知识的野心,但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楔形文字泥版。

历史的不断循环中,记忆的渴求对文化的保存是人们超越尘世的力量。

PS:《上海自然博物馆》

我国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历史可追溯到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33年更名为震旦博物院),以及1874年由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隶属于大英博物馆皇家学会,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博物院)。

拥有29万余件藏品,包括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遗物分别隶属于植物、动物、古生物、地质及人文五大类,其中植物标本15万余件,哺乳动物标本4千余件,鱼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各1万余件,昆虫标本近3.3万件,其他无脊椎标本5万余件,地质标本5千余件,古生物8千余件,人文民俗类3500余件。

1956年定名为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先后设在南昌路铭德里2号、虎丘路20号、重庆南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内。

1958年迁入延安东路260号原华商纱布交易所。

英国古典风格建筑,上海第一座钢混结构坐北朝南6层,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

196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馆名上海自然博物馆,其中黄河古象和马门溪龙化石被称作“镇馆之宝”。

1988年6月划归上海科学院分管。

2012年告别老洋楼,搬入山海关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围合的静安雕塑公园,巨大绿鹦鹉螺壳成为了上海科普和建筑新地标。

图片为原自然博物馆楼顶的风水塔,小时候每次路过都感到像外星人。


评论
热度(2)
© 乔茗星/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