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路法国大马路》

从前有一条英国领事馆路,后来就有了外滩源北。

从前有一条法国领事馆路,现在就有了外滩源南。

1854年法国领事馆路从城外北面迁到路口的外滩,门前的马路取名Consulat,Rue du。

1860年辟筑的领事馆路,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迄西藏中路。东段有法领事馆、法使馆、商务参赞办事处和新闻处,向西又有雷米洋行。公馆马路附近有通海实业公司、密晋饭店等金陵东路逐渐成为了法租界第二条商业街,坊间称大马路或法大马路。

作为法国大马路,推测骑楼仿效巴黎的街道是有可能的。金陵路最大的看点:

骑:本义双腿分开人骑在牲畜背上。

骑楼建筑样式名称,一字骑的形式跨在两幢楼之间,二楼向外伸出以立柱支撑,形成遮阳避雨的“走廊”。《上海房地产实用大全》规定沿街必须建过街楼,过街楼的高度为7米宽3米。巴金小说《秋》“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注:金陵东路的骑楼就是四层洋房。

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是殖民者建造的“廊房”,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金陵东路过街楼是上海最有特色的街道,金陵东路也被公布为“风貌保护道路”。多少年过去,大马路砖瓦已然黯淡。北外滩源也好,南外滩源也好,昔日的儿歌和建筑散发着昔日的回忆,温暖在心中。

骑楼骑楼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骑楼。

图片1英法等国。

图片2上海。

图片3新加坡。

图片4金陵路。

旧文连接:《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奢侈延伸,魔都外廊式建筑》

17世纪,耐寒的英国人到了印度东南亚热带地区,为抵抗酷暑和湿热气候,借鉴了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建外廊式建筑,坊间称作廊房Bungalow。

外廊Veranda是建筑物外墙前附加的自由空间,也称门廊Patico、连廊Arcade。

上海开埠后英美租界和法租界和,出现了外廊式住宅。

外廊式联排低层住宅,多层高层的板式住宅和“Y”型、“工”字型的点式住宅中普遍采用。

住宅有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住宅。房间的一侧设有公共走廊,分长外廊式短外廊式。特点是在房间的一侧设有公共走廊,走廊一端通向楼梯和电梯。

安妮女王,安妮女王风格,安妮女王复兴有联想又有差别,下回《安妮女王魔都建筑发源地疑似在苏格兰》有探讨。

PS:《外廊式建筑物和骑楼》

19世纪中叶的大英帝国,安妮女王建筑只有处于社会金字塔尖的皇室贵族才可居住,是他们展示身份的象征。

外廊式住宅的优点:

各户套型平面直接拼联组合,由水平的长外廊直接进入分户门,这样的分户明确,每幢或每套住房的公共走廊有一个出入口,每户均可获得较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较好。

外廊式住宅的缺点:

外廊作为公共交通走道,所占的面积较大,建筑造价较高;每户的门对着公共走廊,相互干扰较大。外廊式住宅按廊所在的朝向方位分类,有南廊和北廊两种。南廊有利于在廊内活动,但南向外廊对居室干扰较大,且在北方对南向房间采光、日照有遮挡,在寒冷和严寒地区的应用受到不易保温和防寒的局限。北廊,易于布置辅助房间或小居室,可以减少对主要居室的干扰,一般采用较多。

长外廊式:

长外廊式住宅一梯可以服务多户,分户明确,每户均有较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其缺点是每户均需经过一个公共走廊进入,因此对每户有视线和声响上的干扰。长外廊住宅在寒冷边区不易保温、防寒,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

短外廊式:

短外廊式住宅也有人称作外廊单元式住宅。为了避免长廊的干扰,减少廊间的户数,减少外廊的长度而形成短外廊式,一般一梯服务3~5户。

骑楼:

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是英国殖民者建造的“廊房”,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

魔都保留下来的外廊式建筑物和骑楼,穿越百年建筑历史,已然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建筑形态。


评论
热度(3)
© 乔茗星/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