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租界之前安静的水乡生活》

老城厢朝阳门今称小南门原是一条河浜,名乔家浜。

明清时代民国初年,这里是上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列强打开国门之前,有着密布的河网和小桥流水的建筑风貌,使用的石板、木材都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周庄、同里、乌镇没有什么区别。

辛亥革命后填浜筑路,改为现名。沿线及周边地区许多名人宅院著名寺庙善堂、衙门商号钟楼。小南门长不足一公里,门牌号码不到三百个,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

乔家路地标有小南门警钟楼,1910年救火联合会建于此。口口相传乔家栅汤团店,1935年改名乔家栅今襄阳南路336号。

路口古银杏位于永泰街,树龄700年。《上海县志》:甯海禅院在永兴桥南,本名五府庙,康熙间改三官堂,乾隆三十六年易今名,并建内殿,咸丰四年寇毁,七年重建。寺门外有古银杏一株,相传阖邑攸关,康熙间,有议伐者,张锡怿捐资保留,世为张氏物。

古树旁至今仍立有康熙时所立的保护古树的石碑。银杏还好好的活在那里,胸径1米高13米冠径9米,是上海建城历史的见证者。

元朝至元廿八年朝廷准松江知府设上海县。宋朝设为上海镇后来称为南市,今中华路、人民路就是当年上海县县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中华民国上海特别市成立后,上海县迁出南市区。

乔家路113号梓园,名画家亲日人士王一亭旧宅。梓园原名宜园,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周金然购筑,内有乐山堂、吟诗月满楼、寒香阁等。清末民初园归王氏,他在院落中建造了一座折中主义的建筑,意大利百叶窗、哥特式窗户和希腊式廊柱融入一体。飞檐亭阁楼台假山,百年梓树如梦如幻。二层正中有拱券和两根不着地的壁柱,夹着一方吴昌硕石鼓文题额:梓园。

1922年王一亭在八角形餐室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天皇对王的贡献表示感谢,日本帝国建筑师被派到到上海,为宅邸设计了一座华丽的新屋顶。

洋楼的后面,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两层佛阁,风格融合中西,十分罕见。佛阁内,仍然保留着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浮雕横梁。佛阁后,是一排五开间宽敞古雅的明代中式平房书斋,有着大大的斜坡屋顶高高的廊柱和雕花的落地门窗。平房过去是王一亭的客厅、书房、画室。历年举办各种雅集之趣,吴昌硕、张大千等画坛名流常聚会于此。

梓园最风光的日子应该是1936年蔡元培、梅兰芳、吴铁城、刘海粟、戴季陶、张静江、黄金荣、杜月笙等各界名流都来到梓园,为王一亭祝贺七十大寿。

乔家路143号明代儒将领乔一琦故居。主体结构可见依稀,门外有一旗杆石礅,刻戟三枝,意为连升三级。他的诗作和书法是上乘之作,今存所著18首诗的草书帖,上海法华寺明代名观音禅寺所书《金刚经》石刻,原并立南市也是园,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

西药局弄口最乐堂遗址,与巡道街近在咫尺。乾隆二年由侄孙乔光烈居住,小乔著有《最乐堂集》。

区境内仅存的一所明代万历年间宅第,乔家路234~244号原为徐光启故居,因屋有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屋上部分斗拱等及古井一口,均为明代式样。

徐光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上海在成为租界之前小小的一平方千米,安静的水乡生活原来是这样的。
PS:姓氏 

乔泽轩和乔家路有何关联,目前还没找到。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标示家族血缘符号。《通志·氏族略》: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乔姓来源有三,出自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其二出自匈奴贵姓,其三出自鲜卑之后。

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汉朝匈奴民族中有大族丘林氏、当于氏、韩氏、栗籍氏、沮渠氏、兰氏(贺兰氏)、乔氏、呼衍氏(呼延氏)、须仆氏等部落。其中的乔氏为匈奴贵族姓氏,后与汉族人的乔氏相融,浑为一体世代相传至今。

《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蒙古族乔噶木克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Ciaogamuk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乔氏。

乔姓分布频率图表明:内蒙古中部、晋豫、京冀大部、宁夏北部、陕西大部、山东西端和东部、皖鄂北段、黑吉东端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8%以上。

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原本有姓葛的,又搬去葛姓姓葛的人多了用诸葛来区别,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中国的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作为特定符号,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坊间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

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二是以出生地为姓。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秦灭六国后随着王室的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男氏代姓了,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

顾炎武《日知录》: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

 


评论
热度(1)
© 乔茗星/Powered by LOFTER